点赞!广东海大这些社会实践团队,你最喜欢哪支队伍?
浏览数:143日期:2023年09月05日分享:发挥专业所长,为渔业发展注入“蓝色动能”;从学校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传承红色基因,在社会实践中弘扬革命精神;跨越万里,书写粤疆“山海情”……
刚过去的暑期里,广东海洋大学(下称“广东海大”)组织1万多名学生、180多名老师,建立约430支社会实践团队(含“云支教”团队),前往北京、新疆、江西、海南、贵州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为海洋牧场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为传统渔业装上“智慧大脑”,为东风螺养殖产业发展赋能支招,为发展海上风电建言献策……今年暑期,广东海大组建20余支海洋类社会实践团队,引导学生发挥在校所学海洋、水产专业知识,深入基层、服务乡村,助力海洋强省建设。
其中,“鱼”翁得利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发现金鲳鱼产业存在加工水平低、保鲜良方匮乏、养殖成本高等问题。团队通过将金鲳鱼制作成预制菜,打通一二三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蔚蓝驱动”实践团队前往湛江市霞山区爱国街道特呈岛,开展以“‘呈’风破浪——风力发电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对特呈岛的能源现状及风力发电建设有了深入了解。
“海创智渔”团队奔赴珠海市等地进行调研,以科技加持传统渔业,依托大数据“输血”、智能机械“活血”、数字化平台“造血”等硬核科技,助力智慧渔业发展。
深入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推广种植耐盐碱水稻、研发科学种植与农业智能化装置、推广“良种+良法”……聚焦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广东海大师生组建120余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挥洒青春汗水。
“咸田稻香”团队致力于改进撂荒盐碱地,团队挑选抗逆、高产、耐盐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及品系,打造“良种+良法”的耐盐碱高产高效模式,帮助种植户走上新“稻”路。
“柑橘卫士”团队针对柑橘黄龙病可防不可治的难题,自主研发将科学种植与农业智能化结合的防控装置,做到实时监测木虱、数据可视化,提供热消杀服务,抑制病情恶化。
“兴海种业”团队前往沿海6省市,参与30余场学术研讨会,开展根源分析调查,总结养殖良种匮乏、养殖配套良法欠缺两大痛点,致力于解决对虾产业“卡脖子”问题,助力种业振兴。
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落地开花”
这个暑假,广东海大还组建1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深入乡村一线,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实现科技助农。
针对中药材种植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药士先锋”团队开发了“无人机+AI”的智能防治产品系统。该系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生长时期和病虫害性状的中药材作物,并与终端平台实现数据交互,提高防治效率。
今年暑期,广东海大师生还组建了3支民族团结实践团,跨越万里,为助力民族团结贡献青年力量。
全国重点团队“石榴籽振兴”队前往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走进香紫苏、马油等特色产品加工一线、电子商务中心、天马博物馆、知青馆等地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为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献上“点子”。
同为全国重点团队的“石榴籽疆来”队,奔赴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深入社区开设红领巾小课堂,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团队还走进红枣研究中心进行产业调研,结合“互联网+”助力解决枣产品“销售难”问题。
以知促行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广东海大师生组建50余支红色基因传承团,在实践调研中砥砺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由广东海大国旗护卫队队员组成的“追赤仰望”队,前往江西井冈山和贵州遵义,挖掘红色资源,开展团课录制、下乡调研、红色文化宣讲等系列活动,拓宽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方法和渠道,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史明德”团队在湛江遂溪县进行红色文化实地调研,分别在遂溪西南地区革命史馆、黄学增红色教育基地、钟竹筠故居螺岗小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