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使用帮助

详细信息

科举变迁与场屋“轨度”——南宋选本《论学绳尺》的诞生背景、文本特征及其局限性    

文献类型:期刊文献

中文题名:科举变迁与场屋“轨度”——南宋选本《论学绳尺》的诞生背景、文本特征及其局限性

作者:邓建[1]

机构:[1]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年份:2021

期号:3

起止页码:144

中文期刊名:广西社会科学

外文期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收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CSSCI_E2021_2022、CSSCI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论学绳尺》;科举;轨度;宋代;策论;进士科;熙宁变法

中文摘要:宋代科举制度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策论地位的上升与稳固。宋初进士科考试虽然兼试诗赋与策论,但由于实行逐场去留之制,作为考试第一场的诗赋考试就成为最关键的一场,策论的地位明显劣于诗赋。至仁宗宝元年间,变逐场去留为并试四场、通校工拙,策论的地位变得与诗赋旗鼓相当。仁宗庆历年间,还实行过先考策论、再考诗赋的制度,这更明显说明了策论地位的上升。神宗熙宁变法,罢试诗赋,专以经义、策论定优劣,而尤以策论为重,至此策论的地位上升到顶点,诗赋则几近于熄。哲宗元祐年间,进士科分立诗赋与经义两科,两科之中,策论皆为必考科目,诗赋、策论的地位趋于平衡。高宗至宋末,虽曾有过合科之举,但最终仍定于以诗赋、经义两科取士,策论的地位终至稳固。在此背景下,作为科举教科书的《论学绳尺》应运而生。《论学绳尺》全书正文共10卷,收文156篇,作者大部分是科场折桂者。《论学绳尺》归纳总结了科场行文的"轨度"(包括体制、结构、程式、文法、定格等各个方面),力图让士子在举场之上有例可依、有规可循,其贡献不容抹煞。但其过于追求程式的固定化、模式化,对写作规律的探讨过于细密、琐碎,以致将一些本来文辞优美、情致丰赡的作品解析得支离破碎,忽视了文体本身的活跃因素,扼杀了广大士子的文学创造力,失之于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