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使用帮助

详细信息

多鳞鱚(Sillago sihama(Forska1))遗传多样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中文题名:多鳞鱚(Sillago sihama(Forska1))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马龙[1];

机构:[1]广东海洋大学;

导师:张健东;广东海洋大学|陈刚;广东海洋大学

授予学位:硕士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形态学;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形态标记;微卫星标记;亲缘关系

中文摘要:本研究利用形态标记、同工酶电泳技术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3个多鳞鳝群体(湛江,ZJ;阳江,YJ;北部湾,BBW)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形态标记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三种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和北部湾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阳江群体则成为相对独立的一支。主成分分析显示,头部和尾部的长度对各群体间的差异贡献率最大。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三个不同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和综合判别率为100%。分析结果显示三个不同群体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应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可以将各群体有效地区分开来。 2.同工酶电泳技术采用不连续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多鳞鳍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7种同工酶共记录的15个基因座位,其中3个位点是多态的。湛江、阳江、北部湾三个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05、1.17和1.03。平均实际杂合度Ho分别为0.003、0.167和0.00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023、0.093和0.021。湛江和北部湾群体的遗传距离最为接近,与阳江群体的距离较远。 3.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19对引物对3个多鳞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统计分析了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等遗传学指标。结果表明,19个位点有6个位点出现多态,在这6个位点中共检测到26个等位基因,其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3,三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和预期值分别为0.325~0.533和0.358~0.474。三个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14~0.438。聚类结果表明,湛江和北部湾群体之间的距离最为接近,阳江群体则成为相对独立的一支。上述结果表明,3个多鳞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群体间未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年份:200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