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使用帮助

详细信息

探地雷达在确定海侵边界中的应用--以渤海西南岸全新世大暖期海侵边界为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中文题名:探地雷达在确定海侵边界中的应用--以渤海西南岸全新世大暖期海侵边界为

作者:祁雅莉[1];黄海军[1];刘艳霞[1];蒲晓强[1];廖聪云[1];

机构:[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湛江52408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会议论文集:2013年全国“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日期:20131127

会议地点:广州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海洋学会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渤海西南岸;全新世最大海侵;探地雷达;海陆相地层;尖灭

中文摘要: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淹没了渤海西南岸沿海低洼地带的广阔平原,也留下了大量关于古地貌、古沉积方面的证据。以渤海西南岸为研究区,基于对最大海侵边界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在探地雷达获取的图像可得到连续沉积地层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探地雷达进行最大海侵位置追踪的方法。通过整理和分析已有钻孔测年资料、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沉积类型等资料,布设追踪古海岸线的高分辨率探地雷达剖面若干条,获取具有连续地层层序的雷达反射图像剖面。在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莱州湾东岸试验表明,利用MALA RAMAC 100MHz天线采集的数据,可以很好的识别全新世大暖期浅地层内海陆相沉积物分界面。利用探地雷达追踪全新世海侵时期古地层,得到海相层在代表最大海侵位置的古海蚀崖附近尖灭,证实了探地雷达通过追踪海陆相交界面,在海相层尖灭处得到全新世大暖期最大海侵位置,进一步恢复古环境是可行性的。在渤海西南岸构造情况不同的的莱州湾南岸区域、西南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和黄骅平原区,分别进行探地雷达最大海侵位置探测,确定了三个最大海侵边界,实验结果与其他记载的地质资料相吻合。本文为研究古海岸线最大边界提供的方法,即通过探地雷达探测地层,得到较为高清的可视化图像,这也使得最大海侵边界位置确定更精确、更直观。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